小暑已至,蟬鳴聲仿佛從濃密的樹葉間掙脫而出,一聲接一聲,織就了夏日的熱烈背景音。陽光也如同燒熔的金水,潑灑在街巷的每一個角落,人們紛紛躲進樹影里,腳步匆忙,尋找著片刻的清涼。小暑在七月的日歷上鄭重落筆,宣告著盛夏的正式登場。
古人曾將小暑分為三候:“一候溫風至”,暖風裹著熱浪席卷而來;“二候蟋蟀居宇”,蟋蟀也悄悄離開田野,躲到庭院墻角下避暑;到了“三候鷹始鷙”,老鷹亦因地面氣溫太高,展翅盤旋于高遠的清涼天空。
小暑時節(jié),民間素有“食新”習俗。早稻已經(jīng)歸倉,農(nóng)人滿懷感恩,將新米煮成飯,先敬天地與祖先,再與家人共享這份來自土地的饋贈。此時,一碗新米粥,幾碟應時小菜,便是最樸素也最踏實的儀式感。各地更有“伏羊”食俗,徐州“伏羊節(jié)”熱鬧非凡,人們篤信一碗羊湯入腹,能通身發(fā)汗,驅(qū)散深藏的濕寒之氣。




小暑節(jié)氣里,身體也需順應天時。
心宜靜養(yǎng)。暑氣蒸騰,心火易盛,煩躁也隨之滋生。古人早有智慧:“避暑有妙法,不在泉石間,寧心無一事,便是清涼山。”不妨在晨昏微涼時尋一片綠蔭,或靜坐讀書,或輕搖蒲扇,讓心緒在蟬鳴聲里沉淀下來。
食宜清淡。綠豆湯是暑天最樸素也最妥帖的涼伴,那一抹溫潤的綠意和清甜,徐徐撫慰著被暑熱灼傷的脾胃。絲瓜、冬瓜、黃瓜等瓜類,水分充盈,自然清爽,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“解暑君子”。酸梅湯酸甜生津,亦是大暑天里沁人心脾的甘霖。

小
暑
至
SUMMER TIME

動宜舒緩。驕陽似火之時,切勿逞強。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,散步、太極、八段錦皆可,讓身體在舒展中微微發(fā)汗便恰到好處,所謂“小暑養(yǎng)生,微汗即佳”。
身宜護持。室內(nèi)空調(diào)固然涼爽,但冷熱驟然交替,身體極易受寒濕侵襲。尤其頸背、肚腹這些陽氣流布的要道,切莫貪涼裸露。一杯溫熱的姜棗茶,既能溫中祛濕,又不會助長暑熱,是夏日里貼心的守護。
小暑之后,便是伏天。這暑熱雖盛,卻也并非全然酷烈,自有其深意——恰是萬物生長最酣暢淋漓的時節(jié)。我們不妨沉靜心境,從容接納這份由天而賜的熾烈邀請函。
在蟬聲鼎沸中,且尋一隅清涼;于熱浪翻涌里,亦品一碗煙火。
心靜自然涼,這古老的智慧在今日仍不過時。暑氣蒸騰時,不妨慢下來,尋回內(nèi)心的清涼節(jié)奏。
